纳米农业网 >> 喙荚云实

山西根作药叶制茶双重收益带民富嘉兴

2022-07-29

山西:根作药叶制茶双重收益带民富

“今年,是收获黄芩的年份!”晋城市陵川县原村乡上董峰村,45岁的张永新与妻子乔红梅正在田间与村民一起弯腰捡拾黄芩。

从11月11日起,张永新就开始雇车雇劳力翻地收黄芩了,“500多亩全部收完,还得半个多月时间”。每亩黄芩产量500公斤,500亩产量大致是250吨。张永新算了一笔账:“3斤湿黄芩晾干能剩下1斤干黄芩。湿的售价每斤3元左右,干的每斤能卖20多元。但毛收入也就够支付承包500亩土地3年的费用。”因此,他突破只卖中的传统种植思路,将黄岑叶制作成茶叶,获取双重经济效益。

“黄芩是中药材,以根入药,有清热燥湿、凉血安胎的功效,根可以卖给中药厂入药,”张永新指着眼前的黄芩园说,“我种植黄芩,主要是想利用黄芩的茎、叶做成黄芩茶。”

黄芩茶 汤色金黄香气扑鼻

张永新的办公室设在上董峰村废弃的小学内。乔红梅坐在茶台前泡起了功夫茶:倒入杯中的茶汤色金黄,香气扑鼻,品起来滋味纯正。张永新说:“用黄芩叶制茶,是我种植黄芩的主要目的。”

没制黄芩茶前,张永新在村里有个养猪场。可他的心里却总想“跨行业”做个别的生意。

晋城的陵川等是传统中药材种植县,以种植连翘、黄芩、党参等居多。原村乡地理、气候、土壤等自然条件,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。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平人,张永新少时就知道,上董峰村是当地******中药材生长区,仅中药材就有76种,尤以黄芩居多。

“高平的原村、寺庄、神农、野川等诸多乡镇,自古就有上山采摘黄芩茎叶,通过晾晒后当作粗茶饮用的习惯,”张永新说,“小时候,我爷爷就会制作黄芩茶。”他和妻子商量,将改行的目标瞄准了黄芩叶茶。

2008年,通过网上查询,他发现北京有家生产和销售黄芩茶的合作社,其产品具有清火、消炎、改善睡眠等功效,深受消费者青睐。“黄芩生长一年的叶子就可制茶。如果在村里的坡地上种黄芩,当年就能增加收入。”按照张永新的想法,有了黄芩茶,将来就能借助黄芩茶园开发农业休闲旅游,将黄芩茶作为旅游特产推销出去。

确定了种植制作黄芩茶的目标,张永新又开始为租地、技术、经验等发愁。

上董峰村位于原村乡西北部,全村百余户三四百口人,耕地1000多亩,多为坡地,是典型的纯农业村,村民多以种玉米为生,经济效益并不明显。

原村乡政府得知后,积极协调流转土地,为张永新解决了500多亩用地,作为黄芩种植基地。

2012年,张永新开始了黄芩种植。他投资500多万元在村里建起厂房,添置制茶设备,注册公司专门从事茶叶加工。

由于缺乏技术与管理,一年过后,大部分黄芩未能成活,资金压力巨大。他到山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考察学习后,对黄芩种植有了详细了解,引进农科院的优质种子,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。

成活率问题解决了,张永新的黄芩种植面积也扩大至500多亩。

在前期考察过程中,张永新了解到,黄芩的根当作药材需3年重新种植一茬,而黄芩叶生长周期较短,一年即可见效,每年都可采摘嫩叶来制茶,经济效益可观。

黄芩每年采摘“春芽”“秋芽”,每亩能采嫩芽500斤。4斤多嫩芽就能炒制1斤茶叶。“如果只是收黄芩根的话,3年收一次,每亩收入3000多元。现在如果加上了黄芩茶,每亩收入增加到了7000多元。”张永新说。

凭借一股实诚劲儿慢慢打开销路

在黄芩茶的制作中,张永新了解到很多知识:“黄芩的花含有非常丰富的花青素,抗氧化性能很强。”

然而黄芩根作为药材受到商家青睐,黄芩茶的推广却颇费周折,付出很多代价与经销商沟通,收效很小。

扩大了种植规模,产出的黄芩茶如何销售出去,成了张永新与妻子最棘手的事。

眼看产出的黄芩茶越来越多,为了跑出市场、打通销路,张永新与妻子先后前往太原、郑州、北京、杭州等地与经销商联系,推广茶叶。张永新还经常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、茶叶博览会,扩大黄芩茶知名度。

两口子就是凭借着一股实诚劲儿,黄芩茶才慢慢打开了销路。“更多经销商认识到黄芩茶的药用功效后,才慢慢开始代销了黄芩茶。”

如今,在太原、郑州、北京、内蒙古等地有了稳定的市场。随着黄芩茶销路渐宽,张永新的黄芩茶种植园也引起外界关注,2014年被评为“中国当代绿色生态种植基地”,而张永新还获得了“中国时代诚信风采人物”称号。

外面的市场打了出去,如何让本地人认识并接受黄芩茶成了张永新接下来要发展的目标。结合上董峰村独特的自然条件与人文景观,张永新想通过宣传万寿宫仙姑庙,来打造乡村茶文化生态产业园,依托上董峰村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美丽传说来打响黄芩茶品牌。

村里有座建于1284年的万寿宫,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庙内供奉着悬壶济世的马仙姑。

传说凤翅山的黄芩茶与马仙姑有关。据史料记载,万寿宫俗称仙姑庙,是后人“敬其广施医术,救民疾苦,乃龛寝仙骨,修庙祭之”。传说,马仙姑当年就是用黄芩******民疾。如今,在上董峰村的凤翅山上,还留存着马仙姑留下的“仙水池”。数百年来,当地百姓也养成了用仙水池的水冲泡黄芩茶的养生习惯。

美丽动人的传说,给张永新的黄芩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。他还一直琢磨着想举办黄芩茶文化节,通过文化来宣传黄芩茶,用乡村旅游来带动产业发展。

当地村民在茶园打工,收入还不少

上董峰村是七庄河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。来到张永新夫妇的公司展览室里,琳琅满目的黄芩茶包装精致、摆放整齐。

张永新将村里废弃的小学旧教室改造后,用作制茶的厂房、库房,还专门设置了黄芩茶历史文化展室,让前来的游客更好地了解黄芩茶的悠久历史。

11月19日,在上董峰村黄芩种植基地,记者与正在地里忙活的人们攀谈。原来,他们都是在公司工作的当地村民。“永新,人不错,我在这里打工已经两三年了。”一名60多岁的村民说,帮着公司收黄芩已是自己每年主要的经济来源。“收黄芩得一个月时间,每天差不多60块钱吧。”

在小学操场上,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,对黄芩根进行出厂前的筛选。“平时在公司打工,参与种植、施肥、除虫、除草、收割等农活,也可以获得劳务收入,”正在忙活的76岁的崔振堂说,“没想到,我都这么大年纪了,还能出来挣钱。”

正巧,58岁的崔保库驾驶着满载黄芩的三轮车驶入院内。“一车能拉黄芩1000斤,运一车能挣20元,每天咋也能跑十趟。”也就是说,一个月下来,崔保库能有五六千块钱收入,“这比种玉米不知道要好到哪里去了!”崔保库兴奋地说道。

“村里现在年龄结构老化,能到外面打工的都外出了。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,既能照顾家庭又能赚钱,不仅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,也增加了农民收入。”张永新说,每年在基地打工的除了上董峰村村民外,还有附近周边的一些村民。

张永新现在经常为如何发挥正常的制茶能力发愁。按照500亩的种植面积,除黄芩根外,每年基地生产黄芩茶******数量为5万多斤,销售收入能达1000多万元。由于受******因素的影响,张永新每年只能有6000多斤的产量,只有实际产量的十分之一,“如果能将实际产量发挥出来,每年最忙的5月-10月,就需要300多名工人,那样的话,周边村民都可以来公司打工增加收入,走共同富裕之路。”http://>

WDW电子万能试验机

深圳数显式液压万能试验机厂

拉力试验机如何进行安装及操作

长春WAW-600B万能拉伸试验机厂

液压万能试验机公司

友情链接